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简称“木老元乡”)是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云南中烟”)的定点挂钩帮扶地,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0年木老元乡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后,云南中烟持续派驻工作队员对布朗族聚居区的木老元乡、摆榔乡、姚关镇和酒房乡4个乡镇、11个村的布朗族进行持续帮扶工作。
历经9个多小时的车程,又经过40多分钟的山路,终于到达了施甸县木老元村。2023年5月,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马修,作为云南中烟派驻木老元乡的工作队员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这一年来,他从一个瘦小白皙的“奶油小生”到皮肤黝黑、身材略显魁梧的“小马哥”,变化,在这里悄然发生。
一问 深入群众,问需于民
木老元村现有307户村民,为尽快融入当地工作环境,全面掌握村民情况,进驻木老元村后,马修主动与村两委的同志多次前往当地村民家进行入户走访工作。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马修留意到,有一户78岁高龄的老人,家中两个女儿远嫁外地,无法经常回来照顾她,她一人独自留在木老元生活。还有一户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只留有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一个七岁多的小朋友……类似的情况很多,马修就经常会在工作之余,去村里的独居老人家里干农活、收庄稼、打扫院子,还会给孩子们带上学习文具、图书,和他们做游戏,竭尽全力为老乡们多做些事。
有一次,马修在入户走访中发现一位老乡腌制的火腿色泽鲜亮,手艺上佳。不吃猪肉的马修就买下了老乡的火腿,带回村两委向村委的同事宣传介绍说:“这是从老乡家买来的手工腌制的纯生态农产品,大家都来尝尝提提意见,说不定能为老乡找到一条新的致富路呢”。
与村民老乡“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马修与驻村小组队员们深入群众,问需于民,时时刻刻为老乡着想,实实在在为老乡解决问题。
二急 急人之困,解人之难
以前的木老元村有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就是村子基本都是依山而建,处于四大山的山凹处,几乎是三天一大雨两天一小雨。大暴雨引起的山体滑坡,给老乡们的居住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脱贫攻坚期间,这里建了统一的安置点,乡政府、村两委、供电局、医院、学校、民族活动广场等一应俱全。但到了雨季,山上的排水沟渠一旦堵塞,多余的雨水就会灌入村子下游的农田,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马修心里很着急,这雨说来就来,要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才行。重修排水渠道难度太大、地理环境也不允许,如果能在暴雨来临前提前做好防范就会大大提高防汛效果。除了随时关注当地天气预报情况,马修摸索出一个观测方法,根据长期观察,如果上午的雾气弥漫到村子的施卡公路,或者对面山头的雾气颜色变成深灰色,并且又厚又重,那么大概率会有暴雨。这个时候马修就会跟着村委会和村民们立马上山赶在暴雨之前疏通沟渠,确保不会因暴雨有较大影响。
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驻村队员们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三思 集思广益,谋求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影响和带动乡亲们转变固有思维,加快新农村建设?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产业振兴之路,让更多的年轻人都能回来参与家乡建设?这是一个既现实且又庞大的课题。
可难事总要有人去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马修决定从带动身边的人开始。
“00后”的阿朋就读于云南某职业学院口腔医学专业,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留在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人生的“城市化”进程。但从2015年云南中烟驻点帮扶开始,一批又一批驻村队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家乡带来了改变,质朴的阿朋下定了决心。于是2021年一毕业,阿朋义无反顾带着行囊回到了木老元村投身到家乡的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学习,有文化、肯吃苦的阿朋被村民们推选为村委会最年轻的村委委员。
马修经常会找阿朋了解当地情况,交流中马修会也把自身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与阿朋进行分享。
“建设美丽家乡,实现乡村振兴,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要保持学习的习惯,还要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来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马修说。
阿朋把马修分享的好方法、好经验,积极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阿朋兄弟常常说:“小马哥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木老元的资源优势,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马修也经常和其他驻村队员、村干部聚在一起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头脑风暴。“这里的山路比较崎岖,但风景秀丽,是否可以利用这独特的地理条件,变劣势为优势?是否能利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种植适合的经济作物?” 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将建设美丽家乡的想法一点点汇聚。
“要探路,必然会碰壁,但碰壁不怕,只要我们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处使,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终将变为现实。”马修坚定地说道。
原创文章,作者:粟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m.lkbq.cn/l/921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