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情”是一种病,得治!——写给那些被“无烟恐惧”绑架的“道德洁癖”患者们

微信图片_20250828102137.jpg

这两天,互联网上最热闹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一场由“烟”引发的大型矫情秀:先是高铁站台该不该禁烟的议题被炒上热搜,紧接着绍兴鲁迅纪念馆里那面画了22年的“鲁迅夹烟”墙画,也被某控烟爱好者一纸投诉送上了审判席,理由是“误导青少年”“鼓励室外聚集吸烟”。一时间,“矫情”二字成了评论区最高赞的形容词。

作为一位有着近四十年烟龄的普通烟民,我本想保持沉默——在当下的舆论场里,吸烟者早已被贴上了“原罪”标签,动辄得咎。但看到越来越多的网友把“矫情”当作一种正义,把“投诉”当成一种流量密码,把“控烟”异化成一场猎巫运动,我实在忍不住要说一句:“矫情”真的是一种病,得治!

高铁站台禁烟:从科学到玄学的魔幻漂移

先说高铁站台。众所周知,中国高铁自2014年起就实现了全面禁烟,车厢、洗手间、连接处,一律不准吸烟。对此,烟民毫无异议——密闭空间里,一根烟足以让全车人不适,这是基本公德。但问题是,现在有人连站台都不放过,理由是“站台也是公共场所”“二手烟会飘进车厢”。

好,我们来看数据:高铁站台普遍为半开放或全开放设计,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测算,自然通风条件下,烟草烟雾在室外空间中的PM2.5贡献率,远低于汽车尾气和厨房油烟。北京交通大学2023年的实测数据是:在宽12米、顶棚半开放的典型高站台,吸烟者下风侧1.5米处PM2.5峰值仅为封闭车厢允许上限的七分之一,两米外便与市区路边空气无异。一根烟成了众矢之的,这不是矫情是什么?

更魔幻的是,某些“专家”还提出了“站台吸烟会引发火灾”的奇谈怪论。拜托,高铁站台是什么地方?全金属结构、24小时监控、每隔十米一个消防栓,连垃圾桶都是阻燃材料。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根香烟引发火灾的概率,大概和你在露天广场放烟花点燃垃圾桶差不多。用如此反智的理由来支持站台禁烟,不是坏,就是矫情。

鲁迅“被戒烟”:历史虚无主义的极致表演

如果说站台禁烟还只是科学层面的争议,那么“鲁迅夹烟墙画被投诉”则彻底暴露了一部分人历史虚无主义的矫情嘴脸。

那幅墙画,已经在鲁迅故里静静伫立了22年。画中的鲁迅,身着长衫,手持香烟,眉头微蹙,目光深邃——这是根据真实历史照片创作的,是无数中国人心中“思想家鲁迅”的经典形象。然而,一位控烟志愿者却以“误导青少年”为由,要求把烟改成“拳头”。对此,我只想问一句:鲁迅先生当年在书桌前吞云吐雾时,可曾想过自己百年后会被一群“道德洁癖”患者强行“戒烟”?

更可笑的是,投诉者还煞有介事地考证出“原画背景是书房,应属室内吸烟,墙画误导为室外吸烟”,仿佛鲁迅当年在自家书房抽烟,如今却要为游客“在纪念馆门口点烟打卡”的行为负责。这是什么逻辑?按这个标准,《红楼梦》里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岂不是要为中国青少年早恋率上升背锅?《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打虎,岂不是要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不严负责?

历史不是橡皮泥,不能为了迎合当下的“政治正确”就随意揉捏。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恰恰在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被抽离了所有“瑕疵”的完美符号。你可以不喜欢烟,但无权要求历史人物为你的洁癖让路。

“矫情”背后的三重病灶:自恋、懒惰与权力幻觉

为什么“矫情”会流行?在我看来,这是三种现代病的混合发作。

首先是自恋。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宇宙中心,自己的感受高于一切。我不喜欢你抽烟,你就不能抽;我不喜欢你画里的烟,你就得改。至于其他人的需求、历史的真实、艺术的表达,对不起,都不如我的“不适感”重要。

其次是懒惰。真正的控烟,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健康教育、成瘾干预,成本高、周期长。而投诉一张墙画、举报一个站台烟民,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收获“正义”的快感。这种“低成本道德表演”,本质上是一种懒惰的正义。

最后是权力幻觉。当投诉可以迅速引发舆情、左右政策时,一些人便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生杀大权”。今天可以让鲁迅戒烟,明天就能让李白戒酒,后天是不是要让秦始皇把兵马俑里的剑都换成棒棒糖?这种幻觉,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扼杀。

请把“控烟”还给科学,把历史还给真实

烟民并不反对控烟,反对的是“非理性控烟”。真正的控烟,应该像新加坡那样:划定明确吸烟区、重罚违规吸烟、提供戒烟服务,而不是搞情绪化猎巫。真正的文化保护,应该像意大利对待但丁雕像那样:允许他手持书本,也允许他手持权杖,因为那是他真实的样子。

所以,请把“控烟”还给科学,把历史还给真实,把理性还给自己。别让“矫情”成为一种传染病,更别让“投诉”成为破坏公共生活的捷径。一个连鲁迅都要被“戒烟”的社会,离“思想自由”这四个字,恐怕已经很远了。

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送给所有“矫情”患者:“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烟,可以少抽,但脑子,真的该治治了。

原创文章,作者:迎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kbq.cn/l/264138.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