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三座大山,电子烟企业该如何突围?

2025年,电子烟行业进入深水区。这个曾经高速增长、红利频出的赛道,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牌和重构。

越来越多中小企业感叹:“卷完产品卷价格,现在是卷系统能力了。”

是的,行业已不再是拼单点能力的战场,而是三座“大山”横亘在前:

第一座大山:全球政策趋严,合规负担加重

问题核心:各国监管日趋严格,准入门槛不断抬高。

•美国PMTA强监管下,大量品牌出局;

•欧洲TPD 2.0临近,尼古丁限量、包装标识要求提高;

•东南亚也在限制,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也加快立法进程。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合规成本激增:法规不了解、备案不会做、检测难找机构、合规版包装来不及更新……

这不是门票贵的问题:而是你压根买不到门票。

第二座大山:行业头部化,生态链高度封闭

头部品牌正在构建以“品牌+渠道+供应链”为核心的闭环生态:

•渠道只铺自己的产品;

•烟油、芯片、模具资源优先供应大厂;

•头部俨然已形成自己的生态,占据市场绝对份额。

留给中小企业的空间越来越小。即使产品再好,没有渠道、没有曝光、没有体系能力,也只是“无声的好”。

在生态面前,孤岛型产品毫无竞争力。

第三座大山:海外本土化运营能力薄弱

很多出海企业依然是老路子:

•靠代理卖货,利润薄、数据断;

•缺乏用户运营体系,不懂内容营销、不做品牌建设;

•海外社媒、独立站完全无感。

本地化不只是语言,更是一整套数字运营能力。而大多数企业缺乏本地化人才、内容表达能力,也缺乏系统打法。

结果就是出得去,却站不稳;卖得动,却留不下。

面对三座大山,路在哪?中小企业如何突围?

本文观点:中小电子烟企业想要穿越周期,必须跳出传统“产品思维”,转向生态思维 + 系统打法。具体可分三大方向:

01、从“产品战”走向“生态感知型产品战”

传统产品战拼外观、口味、价格,如今已经无力对抗头部的系统能力。

中小企业要打的是“生态缝隙战”:

•为场景而设计:为便利店、电商、酒吧、直播等不同渠道定制产品;

•为传播而生:产品设计要自带“内容感”和“拍得出”的镜头感;

•为私域而用:将产品变成“社群入口”,附带用户互动、积分机制、定制化玩法。

一个好的产品,不仅要能卖,更要能“进生态、造话题、带流量”。

02、从“单点能力”走向“柔性生态协同体”

头部打的是闭环生态,中小企业不妨联合起来打“柔性生态”。

•与模具厂、油厂、设计公司形成协同联盟;

•联合打造“快上新、低库存、高适配”的柔性小生态;

•为特定客户群体定制产品、代运营、联名开发。

比如:你可以成为“网红KOL定制小烟”的专业合作方。。。

生态不是非要自己造,而是要知道怎么嵌入、怎么协同。

03、从“出口导向”走向“本地化数字品牌”建设

出海不等于输出,而是在本地运营、原生表达。

•建立本地社交媒体矩阵(TK/INS/FB/TG)

•招募海外KOC做内容共创、用户互动、测评反馈;

•构建用户留存体系,打造内容型品牌感知。

那些在中东、东南亚火起来的本地新品牌,未必是因为产品多好,而是他们像“年轻人”一样会说话、会玩梗、会互动。

你与用户的距离,决定品牌能走多远。

最后,卷生态,不如顺势而为。未来不是头部一家通吃,而是生态系统内的多元共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你要做的,不是挑战头部,而是:

•找准生态缝隙;

•联合一切可协同的资源;

•把产品变成内容,把渠道变成社区;

•用“轻品牌 + 重触点 + 精运营”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微生态。

三座大山固然沉重,但也挡不住那些懂方向、会借力、善协同的企业跨越而过。

原创文章,作者:小可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kbq.cn/l/258680.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