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耀海州——江苏连云港烟草道德榜样人物素描

黄海扬波,载德而行。云台立壁,蕴善而生。

近年来,“好人”成为江苏连云港烟草的亮丽名片。“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荣誉接连花落连烟。这是对个人品德的褒奖,更是企业厚植道德沃土、践行社会责任的有力注脚。

头雁领飞,群雁跟紧。连云港烟草以榜样为指引,释放“雁阵效应”,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人心,责任烟草形象愈发鲜明。秦民与赵成德,正是这片沃土上闪耀着的“凡人微光”。

“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秦民——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

27年很长,青丝变白发;27年很短,短到他总说“做得还不够”。在赣榆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办公室行政管理员、党员秦民心里,承诺是一辈子的事。

6月24日,南京。当秦民的名字响彻第九届江苏省道德模范颁奖礼现场,这位鬓染微霜的汉子,眼里闪烁着泪花。1998年到2025年,秦民用一个父亲的大爱、以一名党员的赤诚,为一百多位残疾青少年儿童点亮希望,同时也铸就了自己人生的厚重与不凡。

1998年,初为人父的秦民遭遇晴天霹雳:8个月大的儿子确诊先天性脑积水,“可能永远无法正常生活”。那一夜,他在医院走廊坐到天亮。迷茫、流泪,但未放弃,他与妻子抱着孩子四处寻医问药。

漫长求医路上,秦民目睹了太多无助的家庭和孩子。“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他决心投身公益活动。2017年深冬,在石桥镇走访困难儿童家庭时,秦民遇到了14岁肢体一级残疾的小凯。昏暗小屋中,小凯蜷缩的场景刺痛了秦民的心。他为小凯购置了轮椅,此后每周指导他锻炼康复。数月后,小凯的行动能力显著改善,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我要为这些孩子建一个家。”2018年5月,带着这份承诺,秦民与妻子改建自家住房,创办起赣榆区首家公益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青城名邸残疾人之家”。

从那时起,秦民的脚步便再未停歇。他自掏腰包购买专业康复器材,协助孩子们做肌力训练,利用业余时间在训练室里义务陪护。11岁的瑶瑶是这里第一个“家人”,这个被先天性脊椎裂困住的女孩,在秦民夫妇帮助下,慢慢挣脱身体的枷锁,从扶着墙勉强站起,到能自己端起水杯,自理能力显著增强。25岁的二级智力残疾青年小瑞,初来时沉默寡言,两个月后不仅能够自理,还主动看护他人、打扫卫生。27岁的一级智力残疾青年小昌,在大家帮助下学会骑电动三轮车,并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小商品,赚到人生第一笔收入。在这个充满爱意的“家”里,许多“折翼的天使”迎来了人生中无数个珍贵的“第一次”:第一次交到知心朋友,第一次站上舞台歌唱,第一次成为奋力奔跑的小运动员……孩子们亲切地唤他“秦爸爸”,道出了对这份守护最深的信赖。

秦民深知,照亮孩子更要照亮其背后的家庭。2020年,他投入20余万元租下600平方米场地,注册成立“彩虹桥心智障碍者家庭互助中心”。在这里,他推出“互助服务+社会支持”模式,组织家长参与志愿服务,从受助者变为助人者。中心为全区15个乡镇量身定制公益项目,100多个特殊家庭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更在彼此扶持中凝聚前行的力量。

帮扶不止于照料。在“彩虹桥”,患儿家长们学会了制作拖鞋、鞋垫等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通过“金丝利零售”爱心驿站、线上平台销售,实现创收的同时,传播了正能量,点亮了她们久违的笑容。爱心善举感染和吸引了更多零售户参与,他们在店铺打造“好人”文化墙,义卖爱心产品,让“好人精神”接续相传。

2022年1月,秦民又创办了“残疾人之家菜鸟驿站”。驿站工作人员均为残疾人,他们各展所能,服务社区快递收发,在参与劳动与邻里沟通中重拾尊严与自信。

自1998年以来,秦民以各种形式累计帮扶300余个心智障碍患者家庭,个人投入逾30万元,“江苏好人”“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是对他20余年坚守的见证。“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在他的带动下,500多名志愿者、20余家爱心单位加入公益行列。赣榆区局(分公司)将“彩虹桥”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帮扶,为残疾孩子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一把伞,撑起一片晴空;一座桥,连接希望与未来。

2024年8月,在多方支持下,“彩虹桥”迁入2000余平方米的新家,这里设施更完善、环境更温馨,为孩子们搭建起了温暖港湾。51岁的秦民,背影不再挺拔,但当孩子们簇拥着呼唤“秦爸爸”时,他又充满了力量。那些曾经蜷缩在角落里的孩子,像破土的种子,顽强地生长。秦民说,他愿做永不停歇的架桥人,用这座承载大爱的“彩虹桥”,托举起更多不屈生长的希望。

“江苏好人”“江苏省优秀志愿者”赵成德——

小推子上的“头”等大事

周末的东海县敬老院,常有一位“红马甲”被老人围绕。推剪嗡嗡、发丝落下,家常不断、笑语欢声。花白头发变得利落,苍老面容焕发光彩。这位被老人们亲切唤作“小赵”的理发师,正是东海县烟草专卖局证件管理员赵成德。

“小赵”的义剪始于1999年。刚从西藏退伍的赵成德,在单位开展的“爱心献功臣”活动中,被革命前辈的故事触动。“吃水不忘挖井人,得做点实在事。”见老人理发不便,他买来工具,给自己立下规矩:每个月月初必到光荣院,解决老人们的“头”等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谊在剪发声中滋长,足迹从一个光荣院延伸至全县养老院,频次增至每周,赵成德一干就是26年。

如今,“小赵”已不再年轻。26年来,他累计为6000余位老人义务理发。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周末的奔波。他熟悉全县每所敬老院的位置,了解每位老人喜爱的发型。只要那个熟悉的身影一出现,“小赵来了”的欣喜便瞬间暖透院落。

义务理发看似举手之劳,却能直抵人心最柔软的角落。2016年农历正月二十,寒风凛冽。赵成德接到一个特殊请求:县中医院一位癌症晚期老人,渴望最后剪一次头发。翌日清晨,他如约而至。面对虚弱无法坐起的老人,赵成德蹲在病榻前,小心翼翼地修剪。次日,老人安详离世。家属含泪紧握他的手:“您能不嫌弃,了却老人想体面离开的心愿,真不知怎么感谢。”“家家都有老人,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赵成德的回答朴实而暖心。自那以后,用理发为病危老人送去最后关怀,成为他义剪的一部分。

善心善举也在工作中流淌。2023年盛夏,一份信息填写不清的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申请引起了赵成德的注意。电话屡拨不通,只收到对方一条短信:“因身体原因不能语音,有事发信息。”职业敏感驱使他次日寻访至申请人家中。眼前景象让他心头一震——申请人肢体严重残疾,且患有语言与心智双重障碍。虽然从未上过学,但他自学手机操作,并渴望开店改变生活。这份命运重压下的自强,深深触动了赵成德。看着对方长长的头发,赵成德拿出随身工具为他修剪,自此约定,每隔两个月必来探望。就这样,这位零售户成了他的帮扶对象,两人用手机文字“交谈”,成了无言好友。

微光成炬,星火燎原。赵成德的善行如春雨般无声,悄然浸润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份坚守,从最初一个人的默默承诺,渐渐化作一群人的自觉传承。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同事与朋友穿上红马甲,利用周末走进敬老院、特殊学校、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这份向上向善的力量,在东海烟草不断生长、愈发蓬勃。他们的“服务型”班组成为当地标杆、基层部门获评江苏省青年文明号,便是最好的见证。从“江苏省优秀志愿者”到“江苏好人”,赵成德的荣誉簿上不断添上新的光彩,而他的故事更是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典型案例在当地广泛传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汇入志愿服务的洪流,让善意在海州大地上生生不息。

一把推剪,剪去的是青丝,承载的是初心;26年,丈量的是岁月,沉淀的是担当。赵成德,这位退役军人、普通党员,用最朴素的坚持写下答案:大爱从不在喧嚣里,而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坚持为他人默默奉献,坚持用行动兑现诺言,坚持让微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原创文章,作者:珂珂,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kbq.cn/l/256182.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