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预期今年会很难,到现在,最大的感受确实很难。
眼下最直接的困难和压力:一是长时间且仍在持续的消费分化、需求不旺。二是销量增长放缓,结构提升降速。三是库存增加。四是市场状态不好,品牌活力不足。五是客户盈利下降,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转弱。
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面上的原因是供需平衡的打破,是货源投放与需求实际之间存在不同时段、不同程度数量、结构的脱节和偏差。
这其中,有供大于求、供过于求的问题。高端产品和大宗品规的投放,肯定是高于、快于需求实际的,主销产品、主销市场投放饱和度也要高出很多。也有供非所求、供不应求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包括品牌主动调控的基座产品,消费者想买的买不到,零售客户想卖的不够卖。
但置身于大周期+小气候的叠加,面对外部巨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如果单纯地从供需视角、投放维度来加以看待,未免有些浮于表面,解决问题也可能治标不治本。一方面,高位增长和产业责任决定了调控的空间受限,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来从容地加以调整优化;另一方面,需求端的原因压缩了需求弹性,又决定了运行调控的效果不及过往,调控动作做下来,市场状态半天起不来,而可控调控的窗口期和可调节量只有那么大一点,拖一阵、多一点都撑不起目标任务的进度。到最后,兜住下限的难度越来越大,拉高上限的势能越来越弱。
透过这些面上的问题,更深层次的矛盾和制约来自于高质量供给的不足,或者说,还没有很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升级。
我们经常讲,落后于消费者审美,落后于新技术、新需求、新趋势,是中式品牌的最大风险,也是稳增长与可持续的最大挑战。在量价齐增的水涨船高中,或许问题不大,但「两个落后于」对应到快速老龄化和年轻人缺席的大趋势中,就迅速还原为「两高」高价位、高端品牌缺乏发展活力和「两新」新消费场景、新消费群体缺乏空间打开。前者决定能不能留住人,是维稳的压力;后者影响能不能吸引人,是拉新的挑战。
不管是当前稳增长,又或者中长期可持续——「留不住人」、「后继无人」——绝不是某个品牌的个体性困难,而是整个品类的系统性风险。如果说建设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是解决确保下限的问题,高质量供给则是解决拉高上限的问题,确保下限、拉高上限同等重要、同样紧迫。
很多人讲,年轻人不喝茅台,是因为还没到岁数,到了岁数他就喝了。这个观点貌似很有市场,但姑且不论是不是到了岁数就会喝茅台,问题的关键是,除了茅台,还有几个白酒品牌可以笃信、可以等到「到了岁数」?而整个白酒品类又等得起吗?事实上,在「留不住人」、「后继无人」中,白酒消费从2016年达到销量峰值之后,此后一路向下、深度走低,目前只有高峰时期的不到一半消费量。
所以,提高供给质量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行业视角、惯性思维、脱离需求是制约供给质量的主要因素。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我的标准做出来我觉得好的,我觉得我是为你好的,我觉得你应该觉得好的东西来,现在的年轻消费群体压根儿就不Care你觉得好的东西,你想象出来的好也不是他们的兴趣点。就像那个经典的钻头和孔洞的故事,需要的是钻洞的能力,而不是固化的钻头。
对症下药地看,解题的关键在「两高」和「两新」,也就是做强「主赛道」,开辟「新赛道」。
对于高价位、高端品牌,着力点在于创新价值。一个是产品层面的「三感合一」,围绕轻松感、舒适感、满足感做持续的改善提升,我们要从细支烟的重新走强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而不是囿于细支烟的形态本身,低焦油是一个很好的切口和题材。短期之内,3mg是看得见的爆发点,3mg的高端化、5mg的规模化将会成为低焦油发展的两条主线,而1mg的产品化将会塑造新式的高级感、高价值感。
另一个则是品牌层面的「三情通达」,情意表达、情绪价值、情感连接,分别对应社交、节礼、悦己体验三个大的场景、空间和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维护并提升社交节礼的存在感、消费习惯的关注度,解决必要性的问题,同时强化合理性的构建,保证社交和节礼不缺席。从消费品牌应该提供实打实的——纾解压力、缓解焦虑、疗愈情绪——的方式与途径,强化「悦己」的感受和体验来抚平内心的焦虑感,进而发挥情绪宣泄、压力释放、状态调节的作用和效果。
面对新消费场景、新消费群体,突破口在于创新体验。未来的需求一定是碎片化、即时性且流动性很强,即便没有固化的消费习惯,哪怕没有特别的品牌情结,一天可以喝一杯奶茶,可以喝两三杯,也可以不喝,今天喝这个品牌,明天因为新口味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品牌,这样流动性强的需求也是需求,只要把需求留在这个品类就是成功。这就带来了两个大的挑战:一个是如何吸引到他们的兴趣,要有新技术、新风格、新产品、新体验,不断地刺激他们,去激发需求;另一个则是如何跟进需求,年轻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分散与善变,不仅体现在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更在于上一秒还有需求、下一秒就变成不想要了,「慢一拍」就意味着「抓不住」,如何发挥好几百万零售终端的作用,显然不是形式大于内容的现代终端建设。
前一个挑战的破题,在于通过技术创新来支撑产品创新升级产品体验,新烟草、轻烟草、泛烟草这些潜在的新形态、新赛道,都值得去做无中生有、小中见大的功夫。后一个挑战的解决,应该基于市场需求来优化服务体系,不是管理思维,而是「追」着需求走。
最近一段时间,京东、美团激战正酣,作为吃瓜群众,在嫌热闹不大的同时,看着从团购到外卖再到闪送,不仅是商业模式,运行效率,以及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进化,更是从「人找货」到「货追人」的迭代,对比我们在服务以及服务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分钟,那种从思维到技术再到能力体系的差距有哪些、有多大,市场并不会接受特殊性的理由。
很多时候,护城河确实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但稍不留神还会将自己困在孤岛,比如说传统烟草制品的优势和地位。
原创文章,作者:小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kbq.cn/l/235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