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光,温柔如水,草长莺飞,一片生机盎然。湖南宜章县天塘乡烟田里,36岁的黄武正在调试植保无人机。这个曾经的"种烟小白",如今已是年种植烤烟100余亩的职业烟农。他的蜕变故事,正是宜章县实施新型职业烟农培育实践的生动注脚。通过构建"培训+实践+服务"全链条培育体系,当地已培养出268名持证新型职业烟农,带动全县烟叶亩均产值提升42%,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样本。
"2013年揣着打工积蓄回乡种烟时,连育苗棚的温湿度都不会控制。"黄武轻点手机调出智慧烟田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气象预警等数据。十年间,这个高中毕业生完成了从传统烟农到"数字新农人"的跨越——通过当地烟草公司的"金叶夜校"掌握现代种植技术,借助职业经理人培训优化管理模式,去年他带领的合作社实现烟稻轮作亩均收入突破6500元。
在宜章县烟农培训中心,墙上悬挂的《新型职业烟农成长路线图》清晰勾勒出"入门-进阶-专家"三阶段培养体系。县烟草局创新推出的"3+X"课程体系,将烟叶政策、数字农业、合作社运营设为必修课,搭配植保无人机操作、农产品电商等特色选修。赤石乡新农合作社理事长谷建中感慨:"去年参加的智慧农业专班,让我学会了用大数据分析烟田病虫害,防治成本直降20%。"
在海拔800米的莽山瑶族乡,烟草技术员正用瑶汉双语讲解生物防治技术。针对山区烟农分布散、语言不通等难题,宜章县组建了"金叶轻骑兵",配备流动培训车和VR教学设备,把课堂搬到晒烟场、烤房边。2022年以来开展的143场"垄间教学",让228户少数民族烟农掌握了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40%以上。
翻开《宜章县新型职业烟农认证管理办法》,清晰的星级评定标准跃然纸上:从种植规模、技术认证到带富能力,共设5个成长阶梯。三星级以上烟农可享受土地流转补贴、低息贷款等7项政策红利。目前全县持证烟农户均种植面积达52亩,较普通烟农高出73%,烟叶上等烟比例稳定在72%以上。
谷建中的办公室里,信息系统里显示着合作社的烟叶仓储、农机调度情况。这个曾因管理混乱濒临解散的合作社,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特训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今已发展成拥有17台套智能农机、服务面积超万亩的标杆社。
"我们就像烟农的'产业管家',从育苗到烘烤提供全托管服务。"谷建中展示着合作社的标准化服务手册,118项操作规范细到每株烟株的留叶数。
在宜章烟农的朋友圈里,湖南农业大学的"云端课堂"备受追捧。当地搭建的"院校+企业+农户"产学研平台,已促成9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生物质新能源烤房、烟苗病毒直检等"黑科技"的推广应用,使全县烘烤能耗降低28%,烟苗壮苗率突破90%。
在当地烟草公司,技术负责人王一安正通过"烟农成长档案"查找烟农弱项短板。这套档案包含培训记录、种植数据、销售数据等信息,有助于为烟农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
针对"毕业"烟农推出的"1+N"导师制,由1名技术专家搭配植保、营销等专业团队提供保姆式服务。近三年跟踪数据显示,持证烟农技术转化率达91%,新技术推广速度提升2.3倍。
傍晚的天塘乡集中连片烟田里,95后姑娘李婷正在直播间推介烟田套种的药用皇菊。"参加新型职业烟农培训后,我学会了短视频营销和农产品溯源技术。"这个设计专业返乡大学生,创新开发出"烟田认养""共享烤房"等业态,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目前全县45岁以下新型职业烟农占比已达38%,大专以上学历者127人,为产业升级注入青春力量。
行走在宜章的青山翠谷间,智能农机穿梭的烟田与数字化管理的烤房相映成趣。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到掌握现代科技的"金领农民",这场持续十年的新型职业烟农培育工程,不仅让绿叶变成"金叶",更铺就了一条人才振兴引领产业升级的康庄大道。当越来越多的"黄武们"在田野间书写新的人生答卷,农业现代化的县域图景正渐次清晰。
原创文章,作者:小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kbq.cn/l/2212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