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网络售烟乱象调查报告
重点通报:近日,针对网络平台上违规售卖卷烟的乱象,本报开展了深入调查,发现部分电商平台及社交媒体平台存在监管漏洞,导致大量未成年人能够轻易购得香烟,严重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便捷的网络交易也为一些违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其中,网络售烟这一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在几个较为流行的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了暗访。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一、平台监管缺失,漏洞百出:
调查发现,一些电商平台对商品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搜索“香烟”、“卷烟”等关键词,即可轻松找到大量售卖香烟的店铺,部分店铺甚至公然打出“免税香烟”、“爆款香烟”等诱人广告语。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店铺的商品页面大多缺乏年龄限制验证,未成年人可以轻易绕过监管机制完成购买。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情况更加严峻。一些卖家通过私信、群聊等方式进行交易,规避了平台的监管。这些卖家通常会使用隐晦的语言,例如“小烟”、“红盒”、“绿盒”等,来暗示售卖的香烟种类,逃避平台的关键词监测。 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对私下交易的监管能力较弱,导致此类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二、销售渠道多样,隐蔽性强:
网络售烟的渠道五花八门,既有公开的店铺,也有隐蔽的私下交易。一些卖家利用物流快递的匿名性,将香烟邮寄给买家,增加了执法难度。部分卖家还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交易风险,使得监管部门难以追溯。
此外,一些卖家为了逃避监管,还会采用“虚拟货币”等方式进行交易,进一步增加了调查的难度。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卖家会利用加密货币或虚拟支付平台收取款项,这使得资金流追踪变得异常复杂,增加了执法难度。
三、未成年人易于获取,危害巨大:
调查期间,我们尝试以未成年人的身份在多个平台上购买香烟,结果发现,大部分尝试都成功了。这表明,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有效阻止未成年人接触和购买香烟,严重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吸烟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肺部发育,还会增加他们患上多种疾病的风险,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
四、执法难度大,监管亟待加强:
网络售烟的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给执法部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执法部门主要依靠网络巡查和举报等方式来打击网络售烟行为,但由于网络信息海量且更新速度快,难以做到全覆盖、实时监管。同时,跨平台、跨区域的执法协调也存在一定难度。
调查及建议:
此次调查充分暴露出网络售烟乱象的严重性以及监管机制的不足。为了有效打击网络售烟行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我们建议:
1. 加强平台监管责任:各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商品审核机制,加强对关键词的监控,提高对违规行为的查处效率。对屡教不改的平台,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 强化技术手段支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网络监管能力,对网络售烟行为进行精准打击。
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售烟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
4. 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举报网络售烟行为。
5.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加强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网信部门等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打击网络售烟的合力。
本报呼吁: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打击网络售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网络售烟这一顽疾。(化名:记者 李强)
原创文章,作者:莲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kbq.cn/l/2152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