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设备管理员杨雪蓉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设备翻译官”。这位扎根生产一线、默默耕耘的质量管理先锋,总能在设备轰鸣声中捕捉到“改进密码”。
破茧:从操作者到破题者的蜕变
2012年春天,在工厂卷包二车间的ZJ17设备旁,操作工杨雪蓉第一次捧起QC手册。“当时觉得这些流程图就像天书。”回忆起初识QC的困惑,她这样形容。连续两年的厂级评选失利没有让她却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她的成长。直到工厂一位导师点醒,“QC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创新思考”,她才真正领悟到质量管理的真谛。
图为杨雪蓉在进行设备问题诊断。付贵兰 摄
2014年盛夏,面对设备出口产品反复夹塞的难题,杨雪蓉与修理工李晓毅组成攻关小组。他们用QC的“显微镜”解析每个机械动作,最终在毫厘的偏差中锁定症结。当设备重新流畅运转时,她完成了从操作执行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蜕变。
深耕:六年磨一剑的质量“长征”
随着QC活动的不断推进,杨雪蓉也愈发成熟。她参与创立的“先锋QC小组”,将生产一线的痛点转化为攻关课题,在设备维修、运行效率提升的战场上展开“持久战”。
面对PROTOS2-2设备效率低下的行业难题,这支团队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从控制梗签含丝率到解决水松纸断纸问题,每年攻克一个关键指标。六年间积累的千余组实验数据,最终换来了设备综合效率的整体提升,为行业同类设备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不是在维修设备,而是在与设备进行专业对话。”杨雪蓉这样描述她的工作。
图为QC小组在进行“头脑风暴”。付贵兰 摄
这份专注让其所在的QC小组收获了丰硕成果:2014-2016年蝉联“云南省烟草工业优秀QC小组”,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并荣获“烟草行业QC成果一等奖”。
传承:数字化时代的QC新篇
如今已是QC高级诊断师的杨雪蓉,正致力于培养新一代质量人才。她的身影时常穿梭于车间“设备丛林”,带领青年技工拆解故障案例。她主导开发的《三维模型操作的一站式备件领用系统》,将QC理念融入数字化管理,使备件领用效率提升40%,开创了智能质控新范式。
从操作台到领奖台,杨雪蓉用行动诠释着“持续改进”的真谛。当被问到其成功的秘诀时,她指着笔记本扉页上的“问题即机会”五个字。“每个故障都是设备发出的质量问卷,而QC就是我们的破解难题的机会和方法。”她如是总结自己的“QC哲学”。
原创文章,作者:遥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lkbq.cn/l/210793.shtml